永昌“卍”字灯会的传承与发展
|
||||
|
||||
据史书记载,“卍”(wàn)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印度、波斯、古希腊、古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最初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后来被普遍作为吉祥的标志。“卍”字符号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神圣等,受到各民族的普遍喜爱和推崇。 最早发现“卍”字标记是在古希腊时期的石刻上,当时“卍”字标记用来代表神至高无上的智慧!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后将“卍”字继承了下来!意思是“吉祥海云相”,随着古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是“卍”,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灯会的由来 据文献记载,灯会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东汉顺帝时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是迄今为止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有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汉代以来,灯节已逐渐成为各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如今,灯会成为全国各地“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了民众的良好愿望和生活追求。灯会主要集中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期间造型各异的彩灯已成为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传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的万字灯会更是饱含着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河西民俗风情,它的表现题材、审美元素、文化特征等方面与传统节日民俗完全密切相关。 永昌“卍”字灯会的文化价值 据悉,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永昌“卍”字灯原是明朝北京灯艺一角。当时毛卜喇村的李发仁先生在北京灯门外做小商,日闲便入内绘图谱,长达三年,绘成一角带回永昌毛卜喇,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卍”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在永昌的民间小曲“锈荷包”里唱毛卜喇的“‘卍’字灯,压定十三省”,作为永昌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经典项目,“卍”字灯俗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传承人为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的陈永清先生。永昌毛卜喇的民俗活动是永昌“卍”字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丰富和发展永昌民俗文化的独特样式。同时,永昌“卍”字灯俗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永昌民间风俗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质。 首先是永昌“卍”字灯俗审美元素的民俗性。永昌“卍”字灯俗审美元素长期存在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与永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永昌“卍”字灯俗按灯谱埋栽木杆,横竖各19排,每排19杆,间距一般为2米,呈正方形,杆高2米,共361根。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高8.10米,上挂大型花灯,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灯彩,折射出永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既有吉祥如意的传统宫灯、纱灯,也有精巧灵活的走马灯,还有好看好玩的民间故事灯、三国故事灯,更有形态各异的生肖灯,彩灯的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历史人物、花鸟虫鱼等。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民众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具有强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标志,是信仰载体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制作者充分将彩灯工艺的“形、色、声、光、动”等特征融入其中,制作精细、装饰美观,象征农历360天。永昌“卍”字灯俗的主色调是红色,辅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色彩鲜艳、美观、喜庆,诸色交相辉映,缤纷璀璨,变幻莫测。当我们置身在这彩灯世界里,感受的是扑面而来的民俗之风,祥和之风。 其次是永昌“卍”字灯俗花灯造型的民俗性。永昌“卍”字灯俗花灯造型基本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象征四时、五方、六合,其上装饰则多象征寓意。花灯的题材内容和造型装饰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据笔者了解,永昌“卍”字灯俗花灯中的人物,多以老子、美人、钟馗捉鬼等为主;花草果以栀子、葡萄等为主;禽虫则以鹿、鹤、走马为主。它的精美奇巧则以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为主,配以料丝、鱼魫、彩珠、命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等,品目岁殊,难以枚举。 在布阵时,进、出口正面各扎一道龙门,饰以彩灯,用作屏障,彩门上有八仙灯及灯联,灯联自有讲究,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各挂一幅:《一元一品》《中元二品》《三元三品》《天下太平》。彩龙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上元一品,象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正月十四为中元二品,象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正月十五为三元三品,象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正月十六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每天一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用360盏花灯组成。灯场对面设12盏生肖灯,寓意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鳌山”,也叫“灯山”,也用360盏彩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其中“鳌山”彩灯在制作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它是一种民间艺术,一盏盏彩灯承载了民众的祈祷。由此,永昌“卍”字灯俗也成为了永昌春节民俗活动中既有广泛艺术魅力又有高度造型价值和社会功效的重要内容,1958年、1979年、1991年和2007年各举办了一次,灯会规模较大,观灯场面壮观。同时,在永昌北海子举办的灯会中观灯、猜灯谜、走百病等活动也广受群众的欢迎,民众边赏灯,边猜谜,祥和喜庆,正可谓万民同乐,普天同庆。 第三是永昌“卍”字灯游玩活动的民俗性。永昌“卍”字灯俗属于岁时节日民俗,逛灯会,为每一个人的情感宣泄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场所。在节俗活动中,每一个民众都可参与其中,全民动员的热闹情境使身临其间的人无不酣畅淋漓、乐在其中。 永昌“卍”字灯俗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闹灯期间的社火表演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节子舞等。社火唱腔受地方戏剧的影响较大,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活动期间将民俗表演、民俗故事融为一体,唱小曲、舞龙狮、踩高跷、跳秧歌等民俗表演使民众找到情感的宣泄口,体验了流传至今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永昌“卍”字灯俗的保护价值 “卍”字灯俗是永昌县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优秀代表项目。原是明朝时的北京灯艺,时间大约为明代洪武三年,其原地为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文化是活态文化,需要不断积淀、传承、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受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等的影响,“卍”字灯俗的原生态已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过去,元宵节舞龙狮、赏花灯、看表演的民俗场景已逐渐远离民众的视野。作为金昌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卍”字灯俗也存在着缺乏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支撑的困难。因此,保护民俗文化的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 近年来,永昌县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了详实的文字资料,拍摄了专题片,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确认,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使“卍”字灯俗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卍”字灯俗荟萃了金昌民俗文化的精髓,其审美元素、花灯造型、游玩活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民俗性。它借助五颜六色的彩灯将传统民俗文化以活态的形式保留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将彩灯文化推广。深刻理解灯会文化的民俗性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 永昌“卍”字灯俗在近500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始终承载着该地区“卍”字灯俗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劳动人民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在历史的不断更替中艰难地固守着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执着的精神需求。无论岁月的风雨如何斑驳,它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神圣使命。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一特殊民俗项目的陌生与漠然,永昌“卍”字灯俗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笔者认为,要保护和传承永昌“卍”字灯俗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更期待相关部门以及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期待,未来永昌“卍”字灯俗能够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该地区人们的自觉认识,并以此引领人们的行动,全力推进金昌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让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信息来源: 金昌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