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最高气温19℃,最低气温7℃ ,西北风5-6级转4-5级。


西北元宵节的风俗
0
发布日期:2017-02-20 浏览次数: 字体:[ ]

宋人周必大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

民间传说中把元宵称为“汤圆”,是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猜灯谜”是各地元宵节中最主要的一项活动。据兰州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各地灯市已经和年俗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俗活动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了。北方的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每年的正月十五除了举办各样灯会外,还增加了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传统社火内容。

吃元宵

民间素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上元竹枝词》谓之“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且把此日称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北方的元宵宋时称为牢丸、浮圆,南方则称汤圆、圆圆、团子。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永昌民俗“游百病”

正月十六“游百病”,又称“过十六”,是永昌民众在北武当山及其寺庙祈求神佑、纳福、平安的民间信仰。游百病风俗起源与社火有关。清代民国时期,每逢正月十六日,民间社火表演正式结束。地方绅士财主、商会组织要在武当山答谢社火表演人,称为“谢匠”。周边群众届时前往观看,游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民众旅游、祭祀拜佛、祈福纳祥的民间活动。

正月十六日游百病风俗在永昌是一种全民活动。每逢当日,家家户户出门郊游,登武当、游北海。远乡民众也各有出游的宝地。永昌民众认为,十六是个吉祥的日子,这天出游,全家一年四季平安。游百病活动的主体习俗带有祈福纳祥、除病祛疫的心愿祈求。例如,祭祀药王爷给人间带来治病的百草和方法;拜观音娘娘的大慈大悲,为没儿女的人家送子送女;青年男女相约游览,谈情说爱,有情人终成眷属;喝几口马踏泉水,祈求祛病强身,吉祥平安。据说,常年体弱多病者经历正月十六日游,身体会精爽起来。正月十六日游百病这一习俗,具有浓厚的民间民俗特征,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 金昌日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